2015/06/17

B.B. King離開了,藍調還能陪我們多久?(Simon)

為何我們要聽藍調?

也許你聽Taylor Swift、王若琳,你跟著MTV台的韓國團體起勁跳舞,聽的是最新的、屬於這個世紀(代)的音樂。如果你是個求知慾旺盛的人,你也許進一步好奇關心這些音樂的來源,偶爾上網掃過一些不起眼的外電—哪個過氣老團不服老又發了專輯、哪個老藝人過世了啊—藍調之"王"B.B. King就在前一陣子結束了風光的一生。

遠在我們出生之前,上個世紀曾經的流行樂,到底是如何?什麼是藍調?它又在當代音樂光譜裡佔據如何重要的份量?這是浩繁卷帙也說不完的,比較簡單地從音樂形式上來說吧,聽B.B. King在這首歌做了最純粹的示範:





這首歌並不是B.B. King寫的,而是來自另一個西岸音樂家Roy Hawkins,B.B. King的翻作卻讓這首歌從此成為招牌。注意到了嗎?習慣聽流行音樂,對那些"主打歌"歌詞琅琅上口的你,可能會覺得:「噢,翻唱別人有什麼了不起,沒有原創。」但這就是藍調音樂的一種精神—沒關係不怕你來翻唱、致敬,但你翻得好不好大家都聽在耳裡。

(齊柏林飛船:其實有關係的,我們被告過啊)

 |  i  |  i  | i  |  i |
 | iv | iv ||  i |
 | vi | v  | i  |  i |

這之中當然是有些前提規則在:曲式以12小節為基礎單位,i-iv-v為主的和弦進行,容許稍有變動、替換和弦,這就會講到藍調影響的爵士樂了,總之都包含了近似寫文章起承轉合的概念。King唱完一句"The thrill is gone away from me." 下一小節就彈一個樂句,作為一種模仿,或是對話般的呼應(Call & Response)。

如果你是彈電吉他,你可能覺得:「這有什麼?他彈來彈去就那幾招。」這就是藍調的另一種特徵了—像好的演講一樣,你就算口若懸河,總不能喋喋不休不加句點不呼吸。要清楚自己在講什麼,主題是什麼。King絲絲入扣的推弦、八度音,就是如此了;人講話也不是全然照稿,因此藍調的即興性質成就了這種音樂的精彩—當然這也表現在衍生的爵士樂上。King可以修改歌詞,在和弦、節奏允許下加襯詞幫助律動和情緒,唱完歌詞開始在重複的12小節上即興,更自由了。




聽聽老天后Aretha Franklin的版本。雖然節奏變成了另一種12/8 feel,還用了有點詭異的先行。鋼琴爲Aretha做填補,和歌手對話,在原則上還是一樣的。



對了,這是原始版本,差很多吧?這樣你有更感覺到藍調樂玩法和"致敬"、"再創作"精神嗎?關於藍調的複雜的過去、變形,我們之後再來提吧。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